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首页 | 试卷下载 | 课件下载 | 教案教学 | 教学素材 | 作文中心 | 备课 | 中考 | 高考 | 学习频道 | 教师频道 | 课外读物 | 会员区 | 手机版


  您的位置教案下载 >>课文教案 >>
《日喻》教案1
作者:   上传者:admin  日期:08-04-05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做到熟读课文,对生字新词能读正确,写正确,解

释明白。

明白用比喻阐明道理的论证方法。

生字新词:

眇:原指一目失明,这里指双目失明。

扪:摸。

揣:摸。

龠:古代竹制的管乐器,像笛,比笛短。

譬:比喻。

相:形容,比喻。

卒:终于,终究。

欤:吗,助词,表疑问。

没:能潜水。

涉:涉水,指徒步涉水。

题解:

“日喻”的“喻”是比喻的意思,借用形象生动的事物进行比喻说理,是议

论中常见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相关链接:三苏,指苏洵、苏轼、苏辙,著名古文家;与韩愈、柳宗元、欧

阳修、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

大苏:《核舟记》中“盖大苏泛赤壁云”中“大苏”指苏轼。

分析课文第一、二、三小节。

朗读三小节。

默读第一小节,试分句翻译:

“问之有目者”——“问之(于)有目者”



“以为日也” ——“以(之)为日也”

把 …… 当作

“与……远”  ——相比差距很大

“未曾”      ——不曾,没有

大意:

以一个盲人识日的生动事例来作比喻,说明要亲自观察,不要以耳代目,才能获得完整的知识。没有直接观察,道听途说,对事物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

 

 

 

板书设计: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  人  识  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问之有目者            得其声                         

                    }         }未得其实  

未尝见而求之人        得其形  

        

 

默读第二、三小节。

比       喻

(寓深奥的道理于通俗的比喻之中的形象的论证方法)              

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不可道听途说,

才能正确认识事物

             导            

             入

            正

            题                 

 

“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们“求道之过”

 

理解:

“人之未达”  ——人不能通晓明白(道)。

“无以”      ——没有什么。

“无以异于眇”——和瞎子不认识太阳没有什么不同。P42注④。

“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P42注⑥。

      “转而相之”  ——辗转而形容、比喻它们。

      “莫之见”    ——“莫见之”(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从比喻导入正题,指出“道之难见也甚于日”,即抽象的“道”比有形的日更难捉摸。

      进一步阐明盲人识日的道理:因辗转“相之”,谬之千里,结果闹出笑话,非常形象地说明自己缺乏实践经验,无切身感受,只从别人那里转述第二手材料,就不可避免地得出盲目的结论,强调了深入实地调查,获得直接经验的重要性。

思考:

“盲人识日”是否还能从另一个角度给人以启发?

结论:

既然是天生的瞎子,而有人却给瞎子讲太阳的形象,不考虑实际情况,尽管“巧譬善导”,用心良苦,那也是白费心机。问的人错在缺乏亲自观察,而教的人错在不看对象,无的放矢。(道理虽浅,令人深思。)

 

第二、三小节大意:

      求道之过应予以纠正,寻求一种正确的途径。

      以设问自答的方式,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阐述“道可致而不可求”。

思考:

作者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结论:

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道。

要勤奋地通过自身的学习自然而然地理解、掌握道,而不是只从别人那里搬一些或没经过自己实践努力而去取巧。

思考:

何谓“致”? 

结论:

      “致”——莫之求而自至,使其自至

孙武“善成者致人,不致于人” ,“致人”是使敌人自投罗网,“于”被。

子夏“君子学以致其道”。

总结:

由“盲人识日”的比喻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指出人们求道的弊病;连用两个历史典故,有理有据地论述“道可致而不可求”,“君子学以致其道”。

道理要从实践中自然获得,这样才真实可靠。

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实词),“得”“道”“过”“自”“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基本观点。

分析第四、五小节。

北人学没:又深一步以一个“没者”在长期的“没水” 实践中“得道”的比喻,(“没人”识“水之道”,进一步说明实践的重要)。说明“致道”要像“没者”游泳那样,反复实践,长期学习,才能掌握“道”的规律。如果纸上谈兵,只凭听来的一点知识轻率入手,势必像“北方之勇者”那样成为“溺者”。

由“北人学没”指出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进一步强调“君子学以致其道”。

板书设计:

比喻

北人学没                       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化为技能,

才是真知

从正到反  正面立论

正反对比  反面告戒

士杂学而不志于道

读书人“求道”和“务学”的偏颇     {                    }  学以致道

士知求道而不务学

总结:

说理性散文,借用两个事例作比喻,形象论证“道可致而不可求”“学以致其用”的道理。

总板书设计:

日                            喻

比      喻

盲人识日                                    要亲自观察,

不可道听途说,才能真正认识事物。

 

 

 

 

导入“道之难见也甚于日”                       道可致而不可求。

指出人们“求道之过”

比      喻

北人学没                                   知识必须通过实践,

才能化为技能,才是真知。

 

 

 

指出读书人

“求道”和“务学”的偏颇                       学以致其道。

布置作业:

解释加点字。

一词多义(虚词):“于”“之”“以”“而”。

翻译句子。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交互区
上传资料 资料求助
 站内搜索

关键字   

 栏目推荐
在线新华字典  在线成语词典
古诗词大全    中国四大名著
文言文翻译   入团志愿书
中考历届试卷  高考历届试卷
初中阅读练习  高中阅读练习
 相关资料
《从<客至>到“诗圣”杜甫的“朋友圈”》教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要点
《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文本分析
课外古诗文诵读《静女》《涉江采芙蓉》课文分析
《骆驼祥子》:圈点与批注
整本书阅读赏析《红楼梦》中小人物刘姥姥教案
《客至》公开课教案6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故都的秋》教案17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案8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21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登快阁》教案7
《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教案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19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案3
《紫藤萝瀑布》教案25
名著导读《儒林外史》教案3
《扬州慢》教案8
《燕歌行》教案6
《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7
《客至》教学设计5
《台阶》表格式教案
《锦瑟》教案7
《登快阁》教学设计6
《邓稼先》教案14
写作《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教案5
《自然选择的证明》教案3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三回教案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赏析第二回教案
《天文学上的旷世之争》教学设计2
苏轼《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二)
《日喻》教案2
苏轼《日喻》阅读练习及答案
《日喻》ppt课件1
苏轼《日喻》原文和译文


   版权所有 无忧无虑中学语文网 Email:zmjfy@yeah.net  浙ICP备0501916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