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晏子使楚》教案1
  | 
 | 
作者:yesuifeng  上传者:yesuifeng  日期:16-06-12  | 
 
 
 1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2、理解宴子说的话,体会宴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3、认识8个生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课文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2、课堂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三、再读课文,走近宴子 
1、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2、课堂交流,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3、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1、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一)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A  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B  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A  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B  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A  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B  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感情朗读,理解宴子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三、观照全文,理解结构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2、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作业 
1、	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	排练课本剧。 
教学后记:成功之处: 
    本课为第二课时,重点研读三个故事中体现的晏子语言的精妙之处。教学设计采用的是先拢后收,先果后因,先找后议的方式,意图从教学设计中就能突出本科的教学研读重点,即体会晏子语言的高妙之处。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先找出三次交锋中楚王故意侮辱晏子的内容及结果,突出楚王的骄横、傲慢、阴险,并让学社提前看到就是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楚王却在晏子面前一败涂地。究竟为什么,这样就给了学生一个悬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把焦点对准了晏子的言行。在进一步深入的阅读理解中,学生就很容易把握住晏子的机智体现,从而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不足之处:应该说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可圈可点,但在实施教学中因学生有些回答没达到预期效果,所以教师的引导便显得有些过急,并因此挤掉了大量的自读体会、分角色朗读表演的时间。而这又导致下面的深入理解没达到预期的精彩,老师牵的过多,没放开手充分教给学生,应加强对课堂和学生的调控能力。 
 |   |   
 
 
 
 
 
 | 
 
 
* 本站是所有资料仅供教学之用。本站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或由会员上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 本站所有的数据都是本地下载,不可能出现不能下载,下载不成功时,请一直重试下载,如果一直不成功,可能是本站出了故障,隔个几分种后再次重新下载,详细请参考下载说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