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EMAIL:lflzbzhg668@tom.com 
《木兰诗》说课稿 
  
(第一课时) 
  
一、教材简析 
《木兰诗》是语文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古诗。这一单元选编了四篇古代散文、六篇古代诗歌,大多篇幅短小、内容浅易。意在引导学生弄懂课文内容后,联系自身,联系社会,深入思考,逐步端正学习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遵循诚实守信的做人原则。《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乡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优秀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1、依据 
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中古诗文的教学重在于诵读,在诵读中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运用,从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2、学生现状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以前接触到的古诗文较少,文言知识积累少,加之受年龄、生活阅历的限制,对《木兰诗》中的一些诗句、字词以及思想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七年级的学生优势在于对知识的探求有强烈的好奇心,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特点,扬长避短,精心安排教学环节,力求凸现读的重点,以读带品、以品带析,深刻挖掘文本的意蕴,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得有所悟。 
3、确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知识目标 
1、利用工具书解决文章的生难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会品读课文,从读中分析文章情感、人物形象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标 
1、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培养学生勤劳孝顺、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品读课文,读出文章的风格旨趣,赏析文章情感和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艺术 
2、感受木兰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读出文章的意蕴,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为了完成目标,我主要采用(1)诵读法(2)鉴赏法(3)讨论探究法(4)启发式等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 
四、教学过程(两课时) 
课前准备 
新课标主张语文课程应该根植于现实,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和空间,为此我要求学生做以下准备: 
1、向自己身边的人了解收集木兰的故事 
2、从书籍、电视、网络等媒介查阅有关资料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 
1、检查预习,利用工具书解决生难字词,了解乐府民歌常识 
2、朗读全诗 
3、疏通文意,概括诗歌的内容情节 
4、品读课文,分析全诗的朗读节奏、思想感情,进而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再深入朗读课文,从字、词、句的层面上质疑探究,分析诗歌的内在意蕴 
  
  
第一课时教学 
第一环节 
由学生自由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引入,接着教师简介有关乐府的常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 
     朗读诗歌,初步熟悉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记,给生难字词标上注音,解释。教师用小黑板展示应重点注意的音、字、词,学生不断补充、完善,从而掌握基础知识。最后学生齐声朗读课文。(环节安排理由: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所以这一环节安排学生边读边记,养成读写结合,读思结合的能力。) 
     第三环节 
     默读课文,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尝试概括诗歌的内容情节,接着要求学生开展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班上展示,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环节安排理由: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二是培养学生利用其它资源提高学习效率的能力,因为诗歌的内容情节在课文插图上已经有所体现。) 
     第四环节 
     品读课文,体味诗歌的朗读节奏,继而分析人物的思想情感 
        首先教师范读第三段:第一句语气舒缓,第二第三句语速稍快。然后要求学生仿读,思考这样读的原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明确:第一句写木兰的征前准备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所以语气稍慢,第二第三句写木兰征途中思念家人的急切心情,所以要稍快。接着教师以第三段为例,要求学生自己仔细品读其它自然段,根据不同的情感读出不同的语气,然后把自己的感受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最后在班上交流。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明确:第一段语速要缓慢,读出木兰为父而忧的语气;第二段语速要稍缓,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第四段语速要稍缓凝重,读出木兰征战的艰苦卓绝;第五段语速要轻快,读出木兰辞官还乡,归心似箭之情;第六段语速要稍快,读出木兰与家人团聚的喜悦;最后一段语速要稍慢,读出歌者的赞美。(环节安排理由:读出文章的风格旨趣谓之美读,教师要因势利导,带动和指导学生进行美读,让学生学会品读文章,读出情感) 
第五环节 
总结品读体会,分析木兰的形象 
首先指导学生按照第四环节的朗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自己在朗读中的感悟,总结分析木兰的形象。 
   第六环节 
   课外拓展   1、改写《木兰诗》2、向班上同学介绍你心目中的女英雄 
  
  
五、板书设计 
| 
 情节  | 
 语速  | 
 情感(语气)  | 
 木兰形象  |  
| 
 停机叹息  | 
 缓慢  | 
 沉重、忧愁  | 
 勤劳孝顺、 坚毅勇敢、淳厚质朴、机敏活泼、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  |  
| 
 替父从军  | 
 稍缓  | 
 坚定  |  
| 
 征前准备  | 
 舒缓  | 
 有条不紊  |  
| 
 征途思亲  | 
 稍快  | 
 急切  |  
| 
 木兰征战  | 
 稍缓  | 
 凝重  |  
| 
 辞官还乡  | 
 轻快  | 
 归心似箭  |  
| 
 家人团聚  | 
 稍快  | 
 喜悦、惊异  |  
| 
 歌者赞词  | 
 稍慢  | 
 赞美  |   
   |